实体编号: piyan123
栖息地: 后室piyan层群的任何层级。
描述:
皮炎是指后室中由各种内、外部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性疾患的一个泛称,并非一独立疾病,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皮炎常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皮炎限定的意义,指的是真皮、表皮联合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人体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或粘膜上因过敏或强烈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多数急性发作,如反复接触,可演变成慢性。
中医学根据接触物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如“马桶癣”、“漆疮”、“膏药风”、“粉花疮”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病程有自限性。
接触性皮炎表现不一,从暂时性潮红到伴有大泡形成的严重肿胀,常有瘙痒和水泡形成。皮肤的任何部位均可因接触到过敏或刺激物(包括空气传播物)而受累。其特点是皮炎首先仅限于接触部位,以后可播散到其他部位。
病程长短不一。如果病因去除,单纯的红斑在数天内消退,水泡干枯。水泡和大泡可发生破溃,渗出和结痂。如果炎症消退则有鳞屑,有时皮肤会发生暂时性增厚,继续与致病因子接触或出现并发症(如受到刺激或外用药过敏,表皮剥脱,感染)可使皮炎持久存在。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主要以搔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中医认为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情绪局部刺激和辛辣酒类可加重和诱发本病。常年不愈,愈后易复发。临床表现以剧烈瘙痒或皮肤苔藓样病变为特征。
一般认为系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思考常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神经衰弱等发病或加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病灶感染、酒精中毒、衣摩擦、日晒出汗等局部刺激均可促发本病,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分为局限和播散两型。
脂溢性皮炎
中医称之为“白屑风”。系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
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
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
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鳞屑、湿润,常伴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与体质有关。
本病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日光性皮炎
是由日光诱发的一种迟发性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人认为主要由中波紫外线引起,也有人认为主要由长波紫外线引起。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鳞屑、苔藓样变,常以某种皮疹为主。
日光性皮炎俗称晒斑,一般在暴晒后数小时内于暴露部位出现皮肤红肿,亦可起水疱或大疱。皮损部位有烧灼感、痒感或刺痛。轻者1—2天皮疹可逐渐消退,有脱屑或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重者可伴有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烧、乏力、全身不适等,约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胞疹样皮炎
可能是在遗传体质的基础上,由于谷胶致敏而引起皮肤和小肠粘膜损害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以发生红斑、丘疹、风团、水胞等多形性皮损为特征表现。多发于中年男性,大多数患者对碘剂及谷胶、牛乳饮食过敏。本病少见,病程较长,加剧及缓解交替发作,但预后良好,死亡较少,儿童发病至青春期后可自然缓解。常用抗过敏治疗可选择抗组胺药物如氯雷。
念球菌性皮炎
多发于皮肤皱褶部如腹股沟,肛周臀裂部,腋窝,女性乳房下皮肤,也可发于龟头包皮内和大小阴唇,指甲沟和口角等处。皮疹多呈局部皮肤潮红,轻度肿胀,表面可糜烂,分泌物有异臭味。有时也可呈干燥,脱屑。小儿念珠菌性皮炎还常累及躯干,颈部皮肤,呈广泛密集红色斑丘疹,外观似热痱。可同时侵犯口腔或外阴粘膜,常有乳酪样分泌物呈假膜状。可伴有不同程度搔痒。直接镜检或培养可查到念珠菌。
药物性皮炎
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
蚊虫叮咬型皮炎
是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较为常见的害虫有跳蚤、虱类、蠓、刺毛虫、飞蛾、蚊、臭虫、蜂等。
激素依赖性皮炎
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因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如地塞米松成分制剂。因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又顽固难治愈,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或异位性湿疹,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瘙痒,皮疹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IgE增高等。中医的“奶癣”、“胎敛疮”即是本病婴儿期的表现。
植物性皮炎
植物性皮炎一般是在受到日晒以后发病,临床表现是面、颈、前臂伸侧,手背等露出部位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或水疱等皮疹。多形性是指在不同患者的皮疹常各不相同,呈现多形性,但就某一患者而言,皮疹形态常是单一的。以小丘疹及丘疱疹最为多见,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
植物性皮炎的发生有规律可循,除了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大量吃素,二是接触紫外线,且多发于夏季。多数人反应比较轻,只是身体某个部位有点热感、胀痛感、刺痛感、瘙痒感或者皮肤紧绷的感觉。也有少部分人,症状反应比较强烈,全身不舒服,出现瘀点、水疱甚至是大疱,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皮肤溃疡和糜烂,疱液可能是清色,也可能带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连锁反应。反应较轻者,只要避开日光,一周左右差不多就可痊愈。提醒喜食素食者,饭后应尽量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遗传过敏性皮炎
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免疫和对生理药理介质反应异常有关,环境因素在本病发生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约70%患者家族中有遗传过敏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
双亲均有遗传过敏史,其子女发生遗传过敏性疾病的机会比双亲中只有一方有遗传过敏史的要高。发现染色体11ql3部位的基因与本病的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相关。在免疫异常方面表现为血IgE增高,研究指出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具有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 e RI)。“吸入性”抗原进入遗传过敏性皮炎的皮肤,引起朗格汉斯细胞的活化,释放IL-1β使异位性特异的T辅助细胞亚类TH-2活化而产生IL-4、IL-5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产生IgE,同时IL-5是人嗜酸性白细胞分化与增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在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中,由环境变应原(屋尘螨,花粉)斑试引起的湿疹样皮肤反应的表现与皮肤迟发相反应(cutaneous late-phase reaction)相似。在皮损中有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故认为IgE介导的“接触性过敏”,在遗传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生理药理学方面,患者白细胞和表皮细胞对β肾上腺素能性激动剂的反应迟钝,所产生的cAMP水平及抑制表皮细胞核分裂功能降低,β肾上腺素能性受体与β兴奋剂亲和力下降,a肾上腺素能性受体比率增高等。此外尚发现单一核细胞内cAMB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从而使cAMP水平下降。
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为止尚未完全阐明。该病原因之一遗传性过敏素质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据统计表明:双亲皆有“异位性”表现者约70%后代也可呈“异位性”;若父母中仅一方见“异位性”则子女大致半数可见有“异位性”;然而在“异位性”病人中还有40%的父母未发现“异位性”。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生物学特征:
1、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萎缩纹、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辩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
2、应用上述激素药物后,原发病病情虽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药,1—2日内,用药部位皮肤发生显著红斑、丘疹、皲裂、脱屑、小脓疮、瘙痒和触痛等症状。当再用该药,上述症状和体征会很快减退,如再停用,皮炎症状又迅速再次发作,而且逐渐加重,对激素的依赖性较为明显,尤其以面部、外阴部多见。
3、局部有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4、皮疹好发于颈部、四肢伸侧及腰氐部、国窝、外阴。
5、自觉剧痒,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6、常先有局部瘙痒,经反复搔抓摩擦后,局部出现粟粒状绿豆大小的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皮色、淡红或淡褐色,稍有光泽,以后皮疹数量增多且融合成片,成为典型的苔藓样皮损,皮损大小形态不一,四周可有少量散在的扁平丘疹。
行为准则:
应当:
- 发病期间忌辛、辣、酒类等食物。对鱼、虾等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应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但无须盲目地忌口。
-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
- 治疗全身性疾病,发现病灶应积极清除。
- 内用药与外用药相结合,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的治疗用药相同。
不应:
- 搔抓患处
- 用忌热水烫洗患处
- 用碱性大的肥皂洗涤患处
- 食用大量刺激性食物
- 盲目用药,采用以内服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临时抑制。